稻盛和夫何许人也?
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(现名“京瓷”),52岁创办第二电电(原名“DDI”,现名“KDDI”,目前是日本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),这两家公司都位列世界500强企业。
2010年临危受命,接掌日航CEO帅印,同时被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任命为内阁特别顾问。2011年日航实现财年的合并经营利润达到2049亿日元,创历史新高,并在2012年9月19日重新上市。
稻盛和夫的职业生涯:
大学毕业后,到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工作
当时,同事一个个辞职而去,和别人一样,稻盛和夫此时也想着辞职,他原本和一个同事一起考取了另一所学校,不过最后没去成。
稻盛和夫的一个优点在此时开始体现。他决定不辞职后,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。用他的话来说,就是“极度认真”地工作。这样工作一段时间后,他发现自己不再担忧自己的前途和人生,而是一心沉浸在工作中并且体会到了认真工作所带给他的无限乐趣。
此后长达四五十年的工作生涯,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,“无比认真”地在工作。
你为什么要工作?
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。
即使在苦难当中,只要拼命工作,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。
即使你讨厌工作,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,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,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,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,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。
——稻盛和夫
我工作的原因是为了赚钱。
如何投入到工作中?
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
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,你只有两种选择:
- 一种是“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”
- 另一种则是“让自己喜欢上工作”。
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,恐怕不足千分之一、万分之一。而且,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,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、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,这种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。
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,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。有了力量,就一定能做出成果。有了成果,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。获得好评,就会更加喜欢工作。这样,良性循环就开始了。
成为“自燃型”的人
所谓“自燃型”的人,就是从来不会“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”“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”的人,而是“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”的主动积极的人。
勇于在“漩涡中心”工作
自己主动领头、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,我把她们称作在“漩涡中心”工作的人。
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,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,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醍醐灌顶、如露入心的欣喜之情。
比如,面前有一个课题:这个月的销售额要提高。
这时,如果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员工提出:“师兄,董事长讲了要提高销售额,今天下班后,大家集中讨论一下怎么来提高,好不好?”。
此人就是在“漩涡中心”工作的人,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者。
比昨天更进一步
在今天这一天中,最低限度是必须向前跨进一步,今天比昨天,哪怕只是一厘米,也要向前推进。我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。
不设立长期的经营计划
自京瓷创业以来,我只用心于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。3年、5年之后的事情,谁也无法准确预测,但是这一年的情况,应该大致能看清,不至于太离谱。
一个关于工作&人生的方程式
稻盛和夫在书中写到:
”我的工作观乃至人生观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,它就是:“
人生(工作)的结果 = 思维方式 * 热情 * 能力
所谓能力
就是指智力、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,这是由父母或上天授予的。从0分到100分。
热情又可称为努力。
从缺乏干劲、懒散潦倒的人,到对人生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热情拼命工作的人,对应0分到100分。
我把这个“能力”和“热情”分数相乘。
比如:
某人很健康,头脑聪明,“能力”打90分。但他因为有能力而过分自信,不肯认真努力,“热情”只够30分,那么,“90分的能力”乘以“30分的努力”,结果是2700分。
另一个人认为自己的“能力”至多只比平均值略高,只能打60分,但他格外努力、热情高涨。他的“热情”可以打90分,那么“60分的能力”乘以“90分的努力”,结果就是5400分。
这就是说,同刚才那位有才能的人物相比,分数高出一倍。所以,即时能力很平凡,但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,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。
此外,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乘以思维方式。
我认为,这个思维方式最为重要。与能力和热情不同,思维方式的分值从-100分到100分。
不厌辛劳,愿他人好,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,这样的“思维方式”就是正值;相反,愤世嫉俗、怨天尤人,否认真诚的人生态度,这种“思维方式”就是负值。
最近就有一些风险企业的经营者,他们才华出众、热情洋溢,创建的企业一举上市,就获得了巨额财富。然而,他们以为“金钱可以买到一切”,逐渐变得旁若无人、一意孤行,最终失足落马,顷刻从华丽的舞台上消失,受到社会的制裁。这种人失败的原因,就在于“思维方式”变成了负值。
写在最后的话
我对这本书的定义是:这是一本既提供了工作观,又给出了方法论的优质书。
它不能简单地被误读为“只要埋头苦干,经年累月就能成功”的鸡汤说教,它是“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负责”的信念。
作为一本讲人生哲学的书,其意义在于在读者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。而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的任务,则背负在读者自己的身上。
读者应进行大量的实践,来使这颗种子获得成长的养分,并在过程中赋予其自己的特色,毕竟,适合每个人的哲学观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,必定有着各种细微的、作为胶水存在着的不同。